第三单元:历法与生肖
教学内容:农历、二十四节气、十二生肖。
教学目的: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农历的月份划分和月份的划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十二生肖的名称和排列顺序。
2、让学生知道传统历法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生肖文化也是历法知识的一种集中体现。
3、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知道中国古代的以农立国,了解农业和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鼓励学生在节气时观察身边动植物的变化;提高学生区别传说和事实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农历月份的划分和特定几个月的名称。
2、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3、十二生肖的名称和产生时间。
教材分析:
传统历法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生肖文化也是历法知识的一种集中体现。在本单元,我和学生将一起了解传统历法,感受生肖文化。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农历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农历的月份划分,特定的几个月份的名称了解农历的计时方式以及闰月的概念。
2、通过介绍农历的来源,使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的观察与天文科学的联系。引导学生熟悉农历的月份划分,并介绍公历的月份,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指导学生记忆农历特定的月份名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很早就有了一套完善而独立的历法体系,提升学生对中国文化独特性的认识。同时知道中国古代以农立国,了解农业和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农历月份的划分方式和特定月相的名称以及月份名称。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农历月份与月相的关系,识记特定月相名称和月份名称。难点在于认识农历公历的区别以及闰月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问谁说说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如果学生先说出公历,,接着问农历呢?)
(二)、探究新知:
1、简介公历:
公历又称阳历,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一种计时方式。它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每年365天,分12个月,其中,1、3、5、7、8、10、12月为大月,每月31天,而4、6、9、11月为小月,每月有30天。2月比较特殊,一般情况下每月有28天,而每四年设一闰,加一天,也就是当年份能被四整除时,这一年的2月有29天,如2000年、2004年、2008年。(当正百年的时候必须是400的倍数)其它不能被整除的则有28天。
2、公历的节日:
我们现在使用的日期是公历计时,想想公历有哪些节日?(元旦、情人节、愚人节、劳动节、儿童节、教师节、圣诞节等等)。
3、介绍月相名称:
(1)、农历:农历是中国的传统历法。它基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主要是以月亮的运转为指导的。由于地球、月球以及太阳的三大星体都各自运动,在相互运动中,由于太阳、地球、月球的位置关系,在地球上的我们会看到月亮发生从无到有,从大到小的变化。每月农历初一看不到月亮的时候是“朔日”,农历初三、初四,看到的月亮如一丝纤细银钩,叫做“娥眉月”,每月初七、初八,看到的半个月亮,叫做“上弦月”,之后初九到十四,我们看到的大半个月亮,这时叫做“凸月”,每月十五十六可以看到一轮圆月,这时称为“满月”或者“望”。满月过后,月亮又开始慢慢变小,每月十九二十日又看到大半个月亮为“凸月”,农历二十二、二十三看到半个月亮,叫“下弦月”,二十五、二十六看到的月亮又变成一个娥眉性月牙,称为“残月”而到下个月月初,又回归的“朔”。这样,按照月亮的变化,农历把每年定为366天,一年有12个月,每月有29天或者30天,29天的称为小月,30天的为大月。每19年安排7个闰月。所谓闰月,便是多一个的意思。比如2009年的农历五月便要过两次,第二次过五月便成为闰五月。
(2)、农历的节日:
除了公历的节日外,还有很多重要的农历节日。想想有哪些?(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小年、除夕,小月的话还有腊月二十九)
(3)、正月腊月的称为:
农历一月为一年的岁首,称为正月,十二月为一年的岁末称为腊月,十一月也称冬月。
(4)、农历的旬:每月有29天或者30天,平均分成三等份,前十天称为上旬、中间十天为中旬、最后九天或十天为下旬。每旬基本为十天。
(5)时辰:农历每天的计时也与公历不同,公历称为小时,每天有二十四个小时。而农历称为时辰。每天12个时辰,每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
(三)巩固提高:
1、读一读:“初一生、初二长初三初四明晃晃”这句话。。。。。。。教材46页
2、想一想:我们过生日按照农历的日期过,每个生日的晚上,月亮的大小总是一样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农历主要是按照月亮的周期来安排时间的一种历法,而且月亮的周期每月基本都是一致的,因此过阴历生日每年月亮的大小总是一样的。
3、查一查:请同学们课下查一查父母与自己的生日公历与农历分别是什么时间,感受一下公历与农历的差别。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二十四节气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了解冬至、夏至和春秋分的时间,知道中国古代很早就可以用土圭来测量二分二至。
2、介绍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和产生原理,使学生熟悉并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名字及对应的气候变化或者农耕特点。渗透地球公转的知识,培养学生读图和抽象思维的能力。指导学生记忆节气中特定的几个称为,鼓励学生在节气时观察身变动植物的变化。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黄河流域民间生产生活的节气常识,提升学生对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日的理解。同时树立学生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乐于从民间汲取传统文化的知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在于带领学生弄懂二分二至的来历,同时记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难点在于对二十四节气内容的理解,知道节气的命名和花粉是充分考虑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教材分析: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由于我国古代主要政治活动中心集中在黄河流,二十四节气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请大家打开课本27页,读左下方的二十四节气。
师:今天我们研究的就是这二十四节气。
(二)、探究新知:
1、介绍节气歌:
“春雨惊春淸谷天,夏满芒夏署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四句诗中公办喊了二十四个节气,也就是你们刚刚读的二十四节气。
投影出示:
·二十四节气表· |
春
季 |
立 春
2月3—5日交节 |
雨 水
2月18—20日交节 |
惊 蛰
3月5—7日交节 |
春 分
3月20—22日交节 |
清 明
4月4—6日交节 |
谷 雨
4月19—21日交节 | |
夏
季 |
立 夏
5月5—7日交节 |
小 满
5月20—22日交节 |
芒 种
6月5—7日交节 |
夏 至
6月21—22日交节 |
小 暑
7月6—8日交节 |
大 暑
7月22—24日交节 | |
秋
季 |
立 秋
8月7—9日交节 |
处 暑
8月22—24日交节 |
白 露
9月7—9日交节 |
秋 分
9月22—24日交节 |
寒 露
10月8—9日交节 |
霜 降
10月23—24日交节 | |
冬
季 |
立 冬
11月7—8日交节 |
小 雪
11月22—23日交节 |
大 雪
12月6—8日交节 |
冬 至
12月21—23日交节 |
小 寒
1月5—7日交节 |
大 寒
1月20—21日交节 |
夏至、冬至:合称“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极致。
春分、秋分:合称“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东面的动物。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草木繁茂之意。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于谷类作物的生长。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资历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夏种开始。
小暑、大暑、处暑:署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3、背诵:
·二十四节气歌· |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莲,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 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 下半年是八廿三。 3、背诵:二十四节气。 巩固拓展: 查一查:俗讲“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同学们查一查资料,看看“三九和三伏”分别是从二十四节气中的哪一个开始?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十二生肖 教学目的: 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十二生肖的名称和排列顺序,直到十二生肖产生的时间以及关于十二生肖的一些传说,了解传统的干支纪年法。 2、引导学生对十二生肖进行分类,加深学生对十二生肖的动物记忆;引导学生竖立中国古代早期的历史朝代,从秦到南北朝,培养历史定为能力,将一些事件的产生准确定位在具体的某个朝代;带领学生诵读关于生肖的诗词,加深学生对生效的认知程度。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生肖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通过介绍生肖的产生,使学生理解文化的产生和民族团结民族融合的关系;通过介绍生效产生的时代和生肖的传说,锻炼学生区别传说和史实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掌握十二生肖的名称,了解其产生的时间。十二生效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属相,所以要学生掌握生肖的动物名称。 难点是地支与动物名称结合,形成的纪年法则。因为十二地支学生接触较少,且有一些不认识的生词,所以如果要让学生记忆掌握十二生肖,要采用灵活的方式介绍十二地支于十二动物的结合。 教材分析: 地支与动物名称结合,形成的纪年法则。因为十二地支学生接触较少,且有一些不认识的生词,所以如果要让学生记忆掌握十二生肖,要采用灵活的方式介绍十二地支于十二动物的结合。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你属什么?你的爸爸、妈妈各属什么? 我们为什么有属相? 联系年纪,大家出生在哪年,便有一个人一那一年动物为标志的属相。,比如今年是牛年,出生在今年的小朋友便属牛。但是牛年还有一个名字,叫丑牛,引出十二地支。 (二)探究新知: 1、带学生读两遍十二地支的名称:让学生熟悉地支的名称。 2、叫学生给十二生肖的动物进行分类。: 一类是六畜:有牛、马、羊、猪、狗、鸡; 一类是野生动物:虎、兔、猴、鼠、蛇; 一类是传说中的动物:龙。 3、十二生肖产生的时间:不要求学生记忆,但是在这里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定位感,使学生明确秦朝、汉朝和南北朝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定位和距离现在的时间,加深对学生对十二生肖产生早、流传久的印象。 4、十二生肖的传说: 学生自读课文解决。 你还知道那些传说? 5、十二生肖中为什么没有猫? 十二生肖确立的很早,猫是从外国传过来的动物,汉代之后才有的,出现十二生肖时人们还不知道有猫。 (三) 1、背诵十二属相。 2、拓展活动:十二属相诗(节选) (南朝.陈)沈炯 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 虎啃坐空谷,兔月向窗开。
|
评论